扬州城市论坛 百科 2019备战高考:高中历史必修3重要知识点(高中历史必修下册电子书)

2019备战高考:高中历史必修3重要知识点(高中历史必修下册电子书)

2019备战高考:高中历史必修3重要知识点, 马上高考了。当你复习到高中历史必修三的时候,你应该知道你想学什么。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2019年备考的三个重要知识点:高中历史必修三。欢迎阅读!

三民主义形成和发展的知识点综述

第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背景:

(1)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2)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不同的救国主张,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改良,使中国免受外国列强的侵略,摆脱了危机。

(3)19世纪末,中国面临分治危机的时候,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

2.三民主义的确立:

(1)1895年,孙中山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1905年,孙中山与黄兴、宋、等一起。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3)《中国同盟会总章》年,孙中山提出了“驱逐鞑靼人,恢复中国,建立中华民国,平均地权”的同盟会纲领。不久,这一纲领又进一步阐述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原则,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3.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1)民族主义,即“驱逐鞑靼,恢复中国”,即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2)民权是指“建立中华民国”,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民生,即“平均地权”,主张地价核定,现有地价归原所有者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而增加的地价归国家所有,全民共享。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活动

具体表现如下: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的革命政治纲领。他试图通过民族、政治、社会三次革命打通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拯救即将沉沦的民族和国家。

1.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清朝结束,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这是孙中山实践三民主义的最大成就。

2.颁布《临时约法》号法令以保卫民主共和国: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在南京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中“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也根据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原则规定了中央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在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方面具有进步意义,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3.捍卫民主和共和的斗争:

由于三民主义的局限性,在其指导下的资产阶级的一系列斗争不能取得完全的胜利,三民主义也不能指导中国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辛亥革命的结束,第二次革命,保家卫国运动,两次护法战争都深刻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原因:

(1)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援助。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帮助下,孙中山决定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改组国民党。

(2)孙中山本人与时俱进的精神。

(3)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

2.过程: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

4.影响与评价: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具有基本一致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军阀统治,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的旗帜。从此,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但是,新三民主义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的范畴。

常见误解提醒

(1)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反对满清贵族的统治;直到新三民主义,我们才反对帝国主义。

(2)三民主义的地位:民族主义是革命的前提;民主是革命的核心;民生是革命的补充。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知识点综述

1.新文化运动前后期之比较

1.共同点

从性质上看,前后两期具有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性质;

从领导者的角度看,两个时期的一些领导者是相同的;

(3)从形式上看,两个时期都是通过写书理论进行文化宣传,同时两者都经历了漫长而激烈的论争;

从功能上看,它们是当时先进社会思潮的主要组成部分,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认识。

2.差异

从性质上看,前期是一场纯粹的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思想文化运动;后期具有大多数无产阶级的新民主主义性质。

从领导人的角度看,前期是激进民主派主张的,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到了后期,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继续领导,但已经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或马克思主义者。与此同时,他们加入了一批新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如毛泽东。

从内容上看,前期主要追求民主和科学,主张新文学和新道德;后期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从阵营来看,前期表现比较一致;由于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人引起了一些争论,特别是问题与主义的争论,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出现了分裂。

从范围看,前期主要局限于局部地区和少数知识分子;到了后期,地域进一步扩大,更多的人加入运动,马克思主义与工农运动相结合。

从功能上看:前期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起到了一定的社会启蒙作用;后期影响深远,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要因素。

二、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1.自然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解放运动

2.内容

新文化运动分为两个阶段:

早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三提倡三反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倡导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来李大钊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早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三提倡三反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倡导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来李大钊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3.特征

与当时事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紧密相连,从而获得了奋进的契机和力量。

在文化选择上,敢于面向世界,在旧与开放中奋进。

以“科学”和“民主”为旗帜,当时极其复杂的文化运动有了相对统一的趋势。

抓住重点,对阻碍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惰性精神力量——封建传统文化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彻底批判。

4.进步性

(1)动摇封建思想的主导地位。新文化运动之前,也没有

促进了民主和科学思想。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了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洗礼。这为新思想的传播铺平了道路,促进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激发了人们的民主意识,在五四爱国运动中起到了宣传动员的作用。

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白话文可以使语言和文字更加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激励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改造社会、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就。

5.限制

未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没有把新文化运动与群众结合起来,把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在当时的文学革命中,虽然提出要建设“民族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只限于部分知识分子,不可能普及到工农大众。

(二)回避当时反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不积极提出反帝任务。

对东西方文化的片面和绝对态度。

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了儒家思想。如钱主张“只有搁置一切中国书籍,才能避免‘中毒’,甚至‘废汉语’,采用世界语。

第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启动:

1918年李大钊出版《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法俄革命之比较》 《庶民的胜利》;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的旗帜。

2.发展:

(1)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李大钊是《新青年》的主编,包括他的《马克思研究专号》;马克思主义概论。

(2)后来,各地出现了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会,如北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等。

(2)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宣传。

意义:这些宣传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1)开办补习学校等。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为工人发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劳动界》 《劳动者》。

3.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五四时期,毛泽东回到湖南,创办《劳动音》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

4.实践;建立中国共产党。

(1)酝酿:1920年8月以后,各种共产党组织相继成立。1920年8月,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上海成立,陈独秀任书记。同年,共产党组织在北京成立,李大钊任书记;

(2)建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组织建党;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7月,思想建党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从“师夷长技”到改革改革的知识点总结

首先,睁开你的眼睛看世界

1.背景

(1)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已经处于封建社会后期,危机四伏。

(2)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加紧对外扩张。

(3)鸦片战争让中国的有识之士打开了眼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念头。

2.代表性人物

(1)林则徐是第一个看世界的人。

措施:成立翻译库,编《湘江评论》和《各国律例》。

(2)魏源写《四洲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代表作:《海国图志》现状:最详细的西方历史地理专著。

想法:向野蛮人学习控制他们。

(3)作用:在当时起到了启蒙人心的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太平天国的沉重打击

内容: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不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维护中国封建制度和儒家思想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在教育、税收、军备等方面效仿西方国家的具体措施。从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抵御外国列强的经济侵略,维护清朝的统治。

影响:洋务派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掀起了洋务运动。但是,由于洋务运动只是学习了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而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由于洋务派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由于西方列强和顽固派的仇视,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命运。1895年甲午战争,北洋舰队的军队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自强梦彻底破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也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第三,改革思想

(1)康有为

(1)办万木草堂,宣传改革思想。

写《海国图志》和《新学伙经考》。

(3)借助儒家经典,否定君主专制,宣传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特点:利用儒家经典的权威性宣传变法维新,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理论相结合。

(2)梁启超:出版《孔子改制考》,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扩大民权、设立议会、为生存而改革的主张。

(3)严复:他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实践:戊戌变法

影响:

反对封建专制,主张民权,倡导新学,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的觉醒。

这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一个趋势。

[关键突破]

问题1:对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改革思想有全面的了解吗?

1.特点(1)表现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理论与传统儒学相结合。康有为的《变法通议》、《新学伪经考》通过历史考证,大胆挑战封建传统思想,有力地冲击了顽固保守势力,奠定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2)将改革思想转化为改革活动,最终推动戊戌变法的实现。

(2)原因

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还很弱,资产阶级很弱,封建顽固势力很强。在这方面,

为了减少政治改革的阻力,康有为诉诸

用孔子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宣传变法也是一种策略。(2)主观原因,即民族资产阶级上层阶级自身认识的局限性。康、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阶级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关系密切,思想认识有限,幻想“中西合璧”。

2.估价

(1)进步性

为生存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政治改革的思想,反映了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人士的心声。

(2)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思想,也动摇了反对变法维新的封建顽固势力的理论基础。(3)康梁的改革思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和人民的觉醒,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2)局限性:康梁改革思想的局限性在于反对封建制度,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寻找依据。它并没有完全抛弃反映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的传统儒家学说,这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

问题2:简述洋务派和R

(3)思想文化: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单纯学习外国制造技艺。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还要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他们的根本区别在于向西方学习什么。

3.内部连接

洋务派和维新派是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产物;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一部分从洋务派中分离出来,形成了早期的改良派。

4.差异的根本原因。

(1)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洋务产生于中国阶级矛盾尖锐、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时代,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之前。维新派是在洋务运动暴露出一些问题,资本主义产生之后出现的,是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

(2)由政治地位决定。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大多是封建官僚,他们必然要维护封建制度。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多为中下层知识分子,他们容易接受西方政治思想,提出变革的主张。

[课堂提问]

1.提问和询问1:

君民关系已成为中外政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许多思想家所探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孟子认为君权的取得取决于天命和人心。董仲舒主张“天子为天子所令,天下为天子所令”,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宰,君为上宾”。

尔洛克(1632-1704)认为“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独立”,于是人们缔结契约,组成国家,将政治权力分为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对外权力。选举人民代表团组成最高权力的立法机关,选择国家的形式;另外两项权力由君主掌握,法律一旦制定,任何人都不能凭借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

材料三康有为在一份奏折中说,东西方国家的强大,是因为宪法的制定和开国会议。国会、君主和人民讨论一个国家的政治和法律。人和百万人是一体的,国安不强?我国是专制政权,一君几臣共治,所以国家安全不强?有几百万人比少数人强,所以只有少数人。在《孔子改制考》号照会中,他补充说:我现在在这里,但还不是时候。

(1)材料1中三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异同?(4分)

(2)洛克思想概要2(原文不得抄袭)(4分)说明洛克的基本思想在英国成为现代民主国家的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的。(2分)

(3)材料3中的奏折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结合所学阐述“时机不对”的社会原因。(2分)

答案(1)董仲舒神化了帝制;黄强调以人为本;孟子的思想介于两者之间。没有一个超越了“君主”的意识形态范畴。(4分)

(2)自由平等、分权思想、议会政治、法治思想,洛克提出了分权理论。1689年,《日本变政记》通过,初步建立了君主立宪制。(6分)

(3)君主立宪是强国之道。资本主义发展不足;改革派力量薄弱;长期君主专制,民主思想影响有限。(4分)

2019备战高考:高中历史必修3重要知识点,以上就是本文为您收集整理的2019备战高考:高中历史必修3重要知识点最新内容,希望能帮到您!更多相关内容欢迎关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aike.yzcslt.com/n/a16610.html

2019备战高考:高中历史必修3重要知识点

扬州城市论坛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2019备战高考:高中历史必修3重要知识点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2019备战高考:高中历史必修3重要知识点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